關於在新創升遷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另類的職涯上升途徑——爭取工作頭銜
“You said to let you know how you can help. I wonder if you’d be open to write a message in the company-wide channel that updates my title. ”
“Sure. What do you want your title to be?” 老闆回道
隔了幾天,我看到這麼一段句子出現在公司的佈告欄
“Hi all, I have some great news to share. Sherry Wu has been promoted to Senior Manager, Growth…Please join me in congratulating Sherry.”
就這樣,我做了過去6年都不敢做的事情——爭取Job Title
進入職場一段時間後,隨著在公司的職級逐漸攀升,不斷精進技術與人際溝通技巧,努力表現出色、盡可能 "exceed expectation" ,是許多人共同的職場體驗。然而,如果你和我一樣,不是在科技大廠工作,而是在一個組織較為鬆散、崇尚自我管理的新創公司工作,可能會遇到一個情況:多元的職涯上升路徑(aka 摸不著頭緒的職涯路徑) 。
我自己就是在這樣的組織中打滾了六年,因此我想藉由分享個人經驗,來聊聊在美國職場中「爭取頭銜」時,作為台灣人可能會遇到的三個誤區和兩個機會。
誤區一:不知道爭取頭銜是一個雙贏的遊戲
我相信對於那些曾經在台灣工作或生活的人來說,「沒辦法,公司規定」應該不是一句陌生的句子。在這樣的文化潛移默化之下,我們常常會認為,許多規定已經設定好,並且習慣遵循規則,心中想著「時間到了,公司應該會升我吧?」。
這樣的觀念,再加上另一個不在我們字典裡的關鍵字——「員工滿意度」,也不難想像為什麼我們無法理解「爭取升遷」除了對自己有幫助之外,也是公司樂見的。
事實上,在美國工作,爭取自己想要的加薪、頭銜、資源,被視為是員工要主動爭取的。從公司角度來說,員工有成長的企圖心,乃至於想要達到某個職位或頭銜,這顯然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職業抱負(career aspiration)。
讓員工達到他們所渴望的「成長曲線」,是公司能夠且樂意為員工做到的事情。
誤區二:職稱是公司決定的,我不能改變
相較於大公司的穩定性、一個蘿蔔一個坑、組織結構穩定;
新創的特色是:快速發展、一人做多人的工作、有機會跟著組織成長。這在科技業是如此,在日新月異的矽谷更是如此。
新創員工職務內容常隨著(A)市場變化、 (B)公司重心、(C)組織架構、(D)技術更新而改變。 如果職稱能即時反應職務內容(scope) 的變動,這不僅增加了能見度(visibility),也幫助新進同仁快速識別角色,更是幫助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想像與你合作的可能性不可或缺的一環。
以「技術更新」為例,許多科技業的客戶支援部門因應線上自助服務中心(self-serve help center)和通用人工智能(GenAI)的發展,自然而然地轉型為Account Manager、Customer Success、或Project Consultant等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不改變職稱或部門名稱,便無法有效地溝通這些角色的附加價值。
如果你是身處在像以上提到正在經歷轉型的部門,不妨去尋找更適合你的頭銜,並且和主管說服為什麼這樣的頭銜對你、對公司都有幫助。
誤區三:頭銜是給公司內部看的,沒那麼重要
由於美國職場環境的高度發展以及對合作精神的重視,許多資源已經開始被細分。各行各業有自己的聯盟、Conference、Networking Event等等。沒有相對應的職稱甚至有時候是不能加入的。而不參加這些會議、社群,你就沒有辦法獲得最新的產業動態、資訊跟資源,甚至——工作機會轉介——光憑這點可能就值得你去好好爭取頭銜。
我的Career Coach告訴我,如果想要跟公司提議變更職稱,可以用「是要去和人家networking爭取產業最新消息」來強化你的立場。如果不知道怎麼開口的話,你可以參考我的句子:“A proper title will help me connect with other industry experts to get advice or trends or things like that, as I continue to get resources for our organization…”
機會點一:善用頭銜裡來為你的資深程度發聲
在我所處的公司,因為行業比較小眾,很多觀念是需要時間才能明白箇中滋味,因此「年資」成了一種具有權威性的象徵。藉由頭銜的升級,例如從specialist變成manager,junior變senior,team lead變成manager,也會同時向他人展示你的專業程度。
對我個人而言,能夠暗示資深程度的頭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亞洲女生經常被誤認為intern的問題。根據麥肯錫和Lean In的職場研究報告,「亞洲女性被誤認為比實際年輕」是一個常見的職場偏見。由於面貌年齡偏低,亞洲女性經常會被誤以為是公司的新人或被跟其他亞洲女生搞混。關於亞洲女性被誤認Intern的討論,可以參考 Lean In的教育影片系列。
機會點二:頭銜是擺脫low impact的事情的起點
雖然我們都想像《Doctor-X》中的自由外科醫生Dr. Daimon一樣,對任何行政雜事說「NO」。然而,作為知識工作者,幾年工作下來,許多雜事、繁瑣事、小事自然而然會像脂肪一樣堆積在自己身上。這些事務不一定與職業目標無關,也不是不重要,但通常影響力有限,這在某些產業比其他產業更常見。
如果你在公司接下了很多low impact的事,而你想找機會減少這些事,調整頭銜也是一個宣告「工作傾向」的好方法。藉由頭銜調整的契機,把工作下放(delegate)給其他同事或是下屬,或是交給自動化工具,就可以幫助你專注在發展自己想完成的重點項目。
前陣子聽了Los Angeles前副市長Joy Chen在MJAA年度女性論壇的分享,提到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導致職場環境的特性不同。東方較為具有團隊合作、階級分明(hierachy),而西方則階級結構鬆散,可見主動爭取自己在公司的位置,不僅不會「踰矩」,而是我們能好好善用的利基點呢!希望大家都能在工作崗位上,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爭取讓自己發光發亮的機會!
後記:目前按照我自己一個月觀察下來,頭銜調整讓我的工作更加集中於有影響力的事務,甚至提升了我的權威性和尊重。此外,當我的主管宣布這一消息時,我感受到了「被公眾和上司認可的自己」這種認可感讓我更有信心去站出來領導。我期待未來能夠在公司愈發有影響力,讓這個組織往我更嚮往的方向前進。
如果你讀到這裡了,我感謝你的閱讀!歡迎隨時透過Messegner、IG、Email跟我聊聊天!期待聽到你在職場上的小故事。
Yours,
Sherry Wu
Big thanks to Tom Lin果果工程師, 小隻女孩看矽谷 and Rachel Liu for reviewing the draft and contributing valuable ideas and insights to this blog.